上半年,我國船配企業充分順應市場的發展趨勢,研發符合國際海事組織新標準的環保節能產品,積極開拓新興的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并開始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
研發節能環保產品
近年來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加上市場競爭日漸激烈,航運界需要更快步入環保節能時代,其對相應船舶配套產品的環保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上半年,我國船配企業除了繼續制造傳統產品,還不斷通過自主研發或合作研發推出環保節能產品,市場對這些產品的認可度也非常高。
壓載水處理設備是近兩年最受業界關注的環保產品之一,隨著船舶壓載水管理公約生效日期的日益臨近,無論船東還是相關設備研制企業對該產品的重視程度都越來越高。5月,大連海事大學船舶壓載水項目通過交通運輸部鑒定;6月,中船重工專門召開船舶壓載水處理技術交流會。目前,青島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等不少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船舶壓載水的處理技術,還有不少企業正在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和設備的制造。但總體上看,我國獲得國際海事組織(IMO)最終批準的、船舶壓載水處理設備數量與先進國家相比還較少,必須加快研制進度。
船機減排也是日前船配市場的焦點之一,各船機企業都在積極應對即將生效的國際海事組織Tier II標準,并且已有大多數企業表示有信心使自己的產品滿足這一標準的要求。上海造船工程學會還舉辦了船機節能減排報告會,專題探討船機減排技術,要求業內企業在滿足 Tier II要求的基礎上,盡早研制出滿足Tier III要求的船機。
同時,能帶來節能效果的船配產品也深受市場歡迎。例如,珠海亞門節能產品公司的“士帕能”節油裝置、江蘇兆勝空調有限公司的低硫燃油冷卻系統、南通申通機械公司與約克實業(香港)公司開發的船用低硫油(MGO)黏度控制系統等,無不與環保節能相關。其能受到市場歡迎,無疑是因為可以給船東省下更多的錢,并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此外,采用能同時燃燒柴油和液化天然氣(LNG)的雙燃料船機技術的廠家越來越多,該技術的市場推廣工作也進行得比較順利。
進軍海工領域
隨著越來越多的船企開始步入海工裝備制造領域,有實力的船配企業也紛紛跟進,力爭在這一領域盡早搶占市場先機。例如,武漢船用機械有限公司開發出250噸大型低壓拖纜機、拖絞盤、定柱三段筒體等海工產品,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轉型之路;南京艾志工業技術集團獲得深海鉆探儲油平臺密封訂單;大連迪施船機公司日前完成世界首座自航自升式海洋平臺的樁腿建造以及電纜儀表的安裝調試工程;南通中遠船舶鋼結構有限公司與蘇格蘭海上風電開發商SERL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致力海上風電設備的開發和經營工作;領新(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為挪威ODIM AS公司建造的首臺海工船座式懸臂克令吊機順利交付等。由于海工產品與船用產品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對其提出了更高的技術及建造要求,因此目前船配企業真正打入海工領域的還為數不多,但他們看到了這一新興市場蘊含的巨大商機以及良好的發展前景,目前都在摩拳擦掌做著在該市場分一杯羹的準備工作。
登陸資本市場
除了涉足海工領域,登陸資本市場也是我國船配企業不斷壯大的表現。雖然我國船配業整體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多數企業還沒有改變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的發展現狀,所做的工作中純粹制造的成分大于研發,但可喜的是,也有部分船配企業經受住了市場起伏跌宕的考驗,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并最終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今年上半年,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陰中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都已成功上市,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募股也在6月底獲得通過。由于船配產品是這些公司的主導產品之一,可以說,他們的成功上市不僅使自身的持續發展獲得更強大的經濟支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我國船配業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隨著行業的持續發展,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船配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當然,無論是市場業績好轉,還是推出環保節能產品,成功進軍海工市場抑或登陸資本市場,這一切都還不足以成為我國船配業驕傲的資本。我國造船業對國外船配市場高度依賴的困局仍未突破,仍需要大量進口相關產品,這不僅與我國船配產品的數量有關,更與其質量、種類以及品牌吸引力等密切相關。這些問題在我國船配業未來的發展中必須被正視并得到解決,才有利于我國船舶制造業的發展,才能使我國最終成為造船強國。
----------------------------
|